廣宣企劃

黑心油教會我們的事:開始關心食品教育,就能更懂得保護自己

作者 / 義大利專業品油師/品酒師・美食教育家  黃筱雯

品油3

「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台灣食品界所缺乏的。

身處於亞州文化繁忙奔波的大城市,我們天天「汲於生存」,卻忘了「即刻生活」。在你我每天爆滿的行事曆中,早上起床上班、晚上下班或加班、趕著回家煮飯;周末忙著補眠或繼續工作加班,還要照顧家人包括煮飯。無論你是家庭主婦或是外食族,你知道自己買了些什麼、又吃進了那些東西呢?

一般民眾無法知道食品的真正製造過程、成分、製造商背景等資訊,走進超市,只能用「價錢」和「包裝」來評斷並購買需要的食材和食品。這個現象不僅限於選擇便宜或特價品的人,也包含那些只看「漂亮包裝」和誤以為付出「高價」就是買到品質好、有保障食品的人。

你知道你在大賣場或百貨公司超市買回家的食品,拆掉了包裝後,裡頭究竟用的是那些原料呢?比較高價的產品真的比較安全嗎?

最近當台灣陷入油品風暴時,我人在義大利尚未歸國。去年當台灣發生「橄欖油添加銅葉綠素」的油品風暴,我人也在義大利,當時的我在臉書上寫了以下文字,在台灣得到一些迴響,現在這些文字重新拿出來咀嚼,別有一番意思:

「這些人,究竟懂多少?美麗文字和照片的背後,他究竟真的懂多少?我常常在懷疑這件事情,因為遇到太多人喜歡擺出一副自己很懂食品或是很會做菜的樣子。在這樣真假不分的環境中,看證書不如看「心」,畢竟這些黑心商品都是製造商沒了心,為了賺錢就盲目跟隨市場需求,開發低價也低賤的商品。而真正誠實的笨好人,究竟還有多少?就以我自己常吃的義大利食品來說,我不僅認識製造商,甚至連製造商的祖宗三代和廠房都十分熟悉。對於近來的食安事件,我希望真的能夠喚醒民眾,關於『食品』的自我教育意識。」

品油1

當時有一位以前在台大國發所的同班同學回應我:「每一樣東西都要消費者貨比三家,都要消費者很懂,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同樣也不能期待消費者都有辦法認識每項食品製造商的祖宗三代。」看到這樣的回應,讓我思考了好多天。

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要求我必須在義大利天天探訪產地、參觀各大小莊園以及了解生產過程。對我來說確實將時間都花在這件事情上。但是一般人呢?通路的專業採購呢?或是政府相關部門的檢疫人員呢?難道他們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真正去了解自己和社會大眾都吃了些什麼東西嗎?譬如說橄欖油和豬油,如何製造、如何裝瓶、如何養豬、如何畜牧?豬是自己養的還是來源為何?吃的飼料哪裡來?平常打了些什麼針?橄欖如何種、如何採摘、如何榨油?其中是否添加其他不同品質的油?如何品嘗出油的品質⋯⋯等等。

品油2

上述一連串的疑問,實際上消費者的確無法立刻全盤了解,但各通路的專業採購是否願意多花些時間在這些細節上?或是願不願意多學習相關知識與評鑑方式呢?我遇到的大部分通路採購人員,只看數字和坪效,因為他們的工作只允許他們看數字,要求他們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選擇適合自我通路銷售的商品上架及特價銷售。至於要求產品的品質與成份來源?是否有時間關心或是願不願意花時間關心呢? 我看到的現象往往是否定的。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進口商告訴我,她進口義大利的橄欖油,是因為她在為這個社會做一件好事,並非因為想要賺錢。但當時的我心想,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進口了什麼油,你真的能確定是在做一件好事嗎?「食品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但一般人卻不感好奇的領域,因為「吃」是一個每天都要進行的動作,也因為這動作太過習以為常,令人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如果你確實清楚自己購買的商品,並了解食材成份來源與製程,開始「要求」得到這樣的資訊,那或許可以避免現在社會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來追究責任對錯的窘狀。

至於未來呢?

人們期待政府應該對於食品安全,進行更嚴謹的提防機制與規範事項,然最終消費者就能得到比較有保障的產品嗎?我認為,媒體對於食安問題關注的熱潮始終會消退,若能趁此機會好好為自己安排一次「食品教育」,又何嘗不是為自己搭建一座介於「汲於生存」與「即刻生活」的安全橋樑呢?

>>>專業品油國際認證班,健康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