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宣企劃, 親子心理

制約可以用在哪?什麼時候不適合使用? | 林品如臨床心理師 | 童伴心理治療所

作者:林品如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常常有聽到有關制約的作法,做了好行為可以給予讚美或獎賞,希望可以增強這個行為持續發生,但若是做了不好的行為,則給予處罰或忽略,希望可以學到教訓,或讓對方知道這個行為是行不通的。

有些時候,上述的方式可能有效,但有些時候,做了卻沒有效果,除了沒有維持規則之外,有時候也很難掌控每個行為與反應之間的一致性,也忽略了每個人的個性、詮釋的風格等等,可能都是不一樣。

例如:小安只要遇到其他朋友不配合自己,就會用很大的音量來表達自己的生氣,而大明很害怕別人大聲,所以都會配合小安,而小安看到大明的配合而感到開心,一起互動的氣氛變得熱絡愉快。如果說,小安想要別人配合自己,所以當別人配合了,小安則感到開心也對對方比較友善,而這樣的互動模式也維持了一段時日。

但,是不是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不過長久下來的結局,則可能換來大明對著小安說:我忍很久了!你每次都愛隨便亂發脾氣!就開頭說的,做得好給你糖吃,做不好則接受處罰,看起來短期內對小安來說,好像有正面效果,但長期下來卻帶來的是負面的效果。

制約用在單一行為的雕塑上可能行得通,但若用在關係中可能並不洽當!不知道你身邊是不是也有發生過類似的狀況呢?原本設想的制約方式卻與預期不符,或是方法很難以執行,或是本來就不認同制約這件事,大家覺得呢呢?

A:我認為,只要是涉及到「關係」,都沒有辦法用單一個因素或方法來說明,或是建立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是豐富又多元的個體,還是要回歸到彼此傾聽、表達及溝通,才能建立起連好的互動模式及維持關係喔!


推薦!童伴心理治療所 – 情緒課

現在在 Niceday 網站上可以訂到情緒課程囉!
由專業的心理師帶領小朋友認識自己、認識情緒
一起感受情緒的奧妙!
👉請點我
延伸學習課程:幼兒人際管理、蒙特梭力👉五感潛能專區